如果你想把喜欢的事做好,可以来看看他的故事
2019.09.02 08:58浏览量:1332简介:可能是我过于肤浅了吧,郑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衣着干净,身材高挑的帅哥 —— 尽管他已经是一个一岁多大孩子的父亲了。 “
可能是我过于肤浅了吧,郑同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个衣着干净,身材高挑的帅哥 —— 尽管他已经是一个一岁多大孩子的父亲了。
“您好” 他打招呼的声音更印证了我的想法。/酥了
我们的谈话进行得很愉快,期间我真实地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技术专家强烈的逻辑性。他的一字一句仿佛是一段段代码,我甚至可以听到“缩进”。以下内容为我擅自处理的自(sú)然(rén)语言版本。
跨越赤道的百度缘
郑同学是我厂的一名优秀RD(业内俗称“高T”),一个带俩团队的team leader,也是一位脱颖而出的“度师傅” 。在加入百度之前,他曾在大洋彼岸的澳洲工作和生活了八年,作为原来公司的技术骨干,家庭原因将这位游子带回了这片有点雾霾的故土。
“其实百度是我第一个联系,但最后一个给我发offer的”,故事的开始好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一帆风顺。“当时也已经拿到了阿里和其他公司的offer,不过几番思考还是选择来了这里。”
他这段曲折的offer收割经历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兴趣,但还没等我发问,郑同学就主动和我分享了4年前他走过的心路历程。
在决定回国后,准备继续在互联网圈发光发热的郑同学把简历投向了百度等大厂。优秀的业务能力和人格品质让他迅速收获了一批offer,不过百度这边迟迟没有音讯,技术至上的郑同学当然很不甘心,所幸虽然过程曲折,最后还是如愿收到了百度的通知。
至于为什么对百度有这样的执念,则和在老东家的工作经验分不开,郑同学说:“因为在和面试官聊的时候我发现要做的业务可能是自己喜欢的,而‘喜欢’恰好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那为什么又选择了现在的团队?”
“当时的team leader很聊得来,加之业务上契合度高, 在澳洲做的也是团队协作与知识沉淀类的产品。”郑同学认为做为一个技术人员,最好的选择当然是从事一直喜欢并深耕的领域。同时这些产品又是整个公司业务的支撑,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他来说机遇挑战并存,所以,加入这个团队也是很自然的选择了。
“就想去通过自己的能力,提高团队效率,去empower整个团队,去做出改变嘛。” 语毕,郑同学放下了手中把玩的蓝牙耳机,抬头看向我。
(干货之)度师傅之路
“是什么机遇让你成为了一名‘度师傅’呢?” 我抛出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问题。
“说实话我不知道。” 郑同学回答了我一个措手不及,看着我无话可接的窘境,他又nice地打开了话匣子,“我觉得导师这个角色吧,是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习惯的。我有时候去回顾,为什么我会变成一位度师傅,但想想其实我一直是这样。”
不做信息孤岛
“我一直都是那种乐于分享的人。”郑同学坦言,其实自己本身就是那种喜欢向别人分享自己成功或是失败的经验的人。“有时候也会在电脑上录一些‘莫名其妙’的视频,当然更多是技术层面的东西。”
说着郑同学打开了第一行文字诞生在澳洲的工作日志(worklog),他现在也要求自己的team去做这种日志,然后主动地去分享。“这样大家才不会变成一座信息的孤岛。”
谈及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适合去分享,郑同学说有平常吃饭的时候,有进行pair工作的时候,也会有专门的分享会,当然还有遇到问题的时候,因为分享的本质是在解决问题。
“先解决问题、再复盘——看事情怎么发生、如何避免,举一反三,最后得出类似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去过分指责某一个人。”这是郑同学面对问题时的态度,他相信当所有人都分享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时,大家就会从“信息孤岛”变成“信息网络”,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变相地提高了。听罢,我觉得我一定会拿小本本记下来的,当然,如果我带了笔的话。
具体,具体再具体
接着,郑同学又聊起了他在带团队时候的经验。
“其实作为team leader我们经常在强调一些泛泛的东西,比如你要有责任心,你要有自驱力,你要这样或那样,但却没有具体到实际的场景中”,干货分享课还在继续,请同学们认真听课。 /敲黑板
“比如说责任心这个概念就很抽象,但如果将它映射到实际的动作,具像化的场景的时候,这个概念就会很真实。”对此郑同学举了一个十分具体的例子:
“比如你是一个RD,产品的需求下来了,有一个点你不明确,有责任心的同学不会简单甩锅给PM(提需求的产品经理),而是会自己先思考需求点在哪,再去有目的性地和PM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在与团队分享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印象很深的同学呢?”我追问。
“其实…这个很难想啊。”标准的郑同学式回答。一段长时间的沉默后,他给出了答复,“有自驱力的同学吧。”
“曾经有一位同学,我们当时讨论了一个其实不太重要的问题,”郑同学继续说道,“但过了很多天,我们又谈到这个事,他立刻打开了自己的工作笔记,其中记录着每一天谈论的内容、研究的代码,从里面立刻就找到了我们当时谈论的事情。
“我们入职的时候都会说这件事,每个人的脑袋都有限,要记录下来,但是他是真正做到了,每天都记录、每周都总结,这其实就是他自驱力的体现。”郑同学随后总结道 “我们所说的一切品质也好、文化也好,从来不是形而上的,具体,具体再具体,才是真实的。”
你很难打败一个拥有信仰的人
讲完了这位很有自驱力同学的故事,郑同学意犹未尽,就像他之前所说,他一直是一个善于且乐于分享的人,而分享的成就感正来源于此——身边的其他人因为他的言行而变得更好。
郑同学一直说:“不记录,则无沉淀,不沉淀,则无成长。”做记录和分享就是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之一,所以他坚持做工作日志,坚持让自己的团队去做同样的事情,即使有时候其他人不理解,他也坚信这是正确的,“别人不理解的时候,要从我做起,然后学会去影响别人,当然同时也要听到其他的声音,避免刚愎自用。”
讲到从坚持自己到影响别人,郑同学也忍不住吐了点苦水,他说其实自己也曾经一度很痛苦,一方面从一个纯做技术的人向团队管理者的方向转型,他感觉自己被割裂成了好多份,而每一份工作的压力又都等不及他适应这种“割裂感”;另一方面的痛苦则来源于百度曾经的开发环境并算不上友好,所以除了梳理管理上的一团乱麻,他还要努力地推动技术层面的变革。
即使经历过那样痛苦的时期,一切还是向着好的方向发展。我相信这绝不仅是因为他的技术实力强劲或管理手段高明,一定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他对做正确事情的信仰,的确,你很难打败一个有信仰的人。
代码之外,还是代码?
“代码吧。”
这是郑同学关于“工作之余爱好”这个问题的回答。
“我相信大部分搞技术的人都这样,我们热爱这个东西,我们才会去做它。”郑同学补充道。
“那爱打的游戏?”我追问。
“以前打,现在也不打了。”
“爱看的书总有吧?”我有些难以相信这个冻龄的帅哥生活在一个由0和1构成的世界。
“我推荐大家看一些OKR方面的书,还有《人月神话》、《Getting things done》、漫画都是不错的书。”
“那难道没有……等等,漫画?”
“我的意思是,偶尔得有自己放松的途径。”郑同学轻描淡写。
我如有所得,毕竟了解到在这位“大男孩”的世界里,除0和1之外,还有黑白线条。我追问“日漫还是美漫?”
“日漫。”我本想深入地和他聊聊日漫,但想到我对日漫奇怪的品味,我选择住嘴。因此,此次的会谈也停止在了美好的日漫上。
-------------------------------------------------------------------
和郑同学约定的访谈时间本只是半个小时,但郑同学的健谈(尤其在我没话说的时候),以及毫不吝啬分享自己带团队、工作方法论等经验的态度让我颇有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结束后本想录一个视频,但…
“方便在视频里露脸吗?”我问。
。
。
。
。
“/微笑”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百度同学”
欢迎搜索关注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