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K近邻算法:原理、数学公式、案例及Python代码
2024.02.16 14:35浏览量:14简介:K近邻算法是一种基本的分类和回归方法,基于实例的学习。本文将深入探讨K近邻算法的原理、数学公式、实际应用案例以及如何使用Python实现。
千帆应用开发平台“智能体Pro”全新上线 限时免费体验
面向慢思考场景,支持低代码配置的方式创建“智能体Pro”应用
K近邻算法(K-Nearest Neighbors,简称KNN)是一种基于实例的学习,它的基本思想是:在特征空间中,如果一个实例的大部分近邻都属于某个类别,则该实例也属于这个类别。KNN算法的数学基础是距离度量,通过测量不同实例之间的距离来决定它们之间的相似度。
一、KNN算法原理
KNN算法的核心思想是:在特征空间中,根据实例之间的距离或者相似度进行分类或者回归。它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对于给定的待分类样本,在特征空间中找出与它最接近的k个样本,然后根据这k个样本的类别,通过多数表决等方式进行分类。
二、KNN算法的数学公式
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D,包含n个样本,每个样本有m个特征。对于一个新的待分类样本x,我们可以计算它与D中每个样本的距离dist(x, d_i),其中d_i表示D中的第i个样本。然后选取距离最小的k个样本,记为N_k(x)。根据这k个样本的类别,我们可以确定待分类样本x的类别。常用的距离度量方式有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
三、KNN算法的案例
下面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KNN算法的应用。假设我们有一个数据集D,包含两类样本:正样本和负样本。每个样本有两个特征:横坐标x和纵坐标y。对于一个新的待分类样本x,我们可以计算它与D中每个样本的距离,然后选取距离最小的k个样本。根据这k个样本的类别,我们可以确定待分类样本x的类别。
四、Python代码实现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Python代码实现KNN算法的例子: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collections import Counter
def euclidean_distance(x1, x2):
return np.sqrt(np.sum((x1 - x2)**2))
def knn(train_data, train_labels, test_data, k):
distances = []
for i in range(len(train_data)):
distance = euclidean_distance(test_data, train_data[i])
distances.append((distance, train_labels[i]))
distances.sort(key=lambda x: x[0])
neighbors = [i[1] for i in distances[:k]]
most_common = Counter(neighbors).most_common(1)
return most_common[0][0]
在这个例子中,我们首先定义了一个计算欧氏距离的函数euclidean_distance。然后定义了一个knn函数,它接受训练数据、训练标签、测试数据和k值作为输入,返回测试数据的预测类别。在knn函数中,我们首先计算测试数据与训练数据之间的距离,然后找出距离最小的k个样本的标签,最后通过多数表决确定测试数据的预测类别。
总结:KNN算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分类和回归方法,适用于各种场景。通过理解其原理、数学公式和实际应用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这种算法。在Python中实现KNN算法可以加深我们对它的理解,并提高我们的编程能力。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