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means聚类分析案例
2024.02.17 22:43浏览量:6简介: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介绍如何应用K-means聚类分析进行数据分类。
千帆应用开发平台“智能体Pro”全新上线 限时免费体验
面向慢思考场景,支持低代码配置的方式创建“智能体Pro”应用
K-means聚类分析是一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方法,用于将数据集划分为K个聚类,以使得同一聚类内的数据尽可能相似,不同聚类间的数据尽可能不同。下面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介绍如何应用K-means聚类分析进行数据分类。
案例背景:
某体育赛事中,有七个国家的裁判对300名运动员进行了评分。现在,我们希望通过评分上的差异将这300名选手进行分类。由于评分是定量数据,因此我们将采用K均值聚类进行聚类分析。
异常值检查:
在进行聚类分析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进行异常值检查。异常值可能会对聚类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本案例中,我们使用SPSSAU箱线图进行异常值检查。结果显示,7个裁判的评分均没有异常值出现,都在规定范围之内(最低7分,最高10分),可以进行接下来的K均值聚类分析。
K均值聚类分析:
- 选择K值:选择合适的K值是关键。常见的选择方法是肘部法则和轮廓系数法。在本案例中,我们采用肘部法则来确定最佳的K值。根据结果,选择K=3作为最终的聚类数目。
- 初始化聚类中心: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 分配数据点:将每个数据点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形成K个聚类。
- 更新聚类中心:对于每个聚类,计算所有数据点的均值,将该均值作为新的聚类中心。
- 迭代优化:重复步骤3和4,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明显变化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
- 结果评估:评估聚类结果的质量。可以通过轮廓系数、Davies-Bouldin指数等方法来评估聚类的效果。
- 可视化呈现:将聚类结果进行可视化呈现,可以更直观地展示不同类别之间的差异。在本案例中,我们使用SPSSAU的可视化工具进行呈现。
实际应用与建议:
通过K-means聚类分析,我们可以将这300名运动员分为三个类别:高水平、中水平、低水平。对于每个类别,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其特征和表现,以更好地理解运动员之间的差异。此外,我们还应注意到异常值对聚类结果的影响,因此在分析前应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查。选择合适的K值也是关键步骤,可以采用肘部法则等手段来确定最佳的K值。
总结:
本案例通过K-means聚类分析对300名运动员进行了分类,并探讨了异常值检查和选择合适K值的重要性。通过实际应用与建议部分,我们进一步强调了这些步骤在实际操作中的意义和作用。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