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与科技接受模型
2024.02.23 07:14浏览量:49简介: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科技接受模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影响了用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本文将深入解释这两个概念,并通过实例帮助您理解科技接受模型的实际应用。
千帆应用开发平台“智能体Pro”全新上线 限时免费体验
面向慢思考场景,支持低代码配置的方式创建“智能体Pro”应用
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科技接受模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对人们接受和使用技术的影响至关重要。感知有用性是指人们对某种技术或系统是否认为对其工作或生活有所帮助或提升的程度。简单来说,就是人们认为使用某种技术能否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或生活质量。而感知易用性则是指人们在具体使用某一种技术时,对其使用的难易程度的感知。换句话说,就是人们认为使用某种技术的难易程度是否符合他们的期望和需求。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是1989年由Davis运用理性行为理论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接受时所提出的一个模型。这个模型的主要目的是解释和预测用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TAM认为,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影响用户接受技术的两个主要因素。
感知有用性反映了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对他工作业绩提高的程度。如果一个人认为使用某种技术能够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或生活质量,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接受并使用这种技术。例如,智能家居系统可以帮助人们更方便地控制家中的电器设备,提高生活的便利性,因此,人们可能更愿意接受并使用这种技术。
感知易用性反映了一个人认为使用一个具体的系统的难易程度。如果一个人认为使用某种技术很方便,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接受并使用这种技术。例如,移动支付系统如果操作简单易懂,那么人们可能更愿意使用这种支付方式。
除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之外,科技接受模型还考虑了其他外部变量,如系统设计特征、用户特征(包括感知形式和其他个性特征)、任务特征、开发或执行过程的本质、政策影响、组织结构等等。这些变量对用户的信念、态度、意向和行为意愿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他们对技术的接受程度。
在实际应用中,科技接受模型被广泛应用于预测和解释用户对各种技术的接受程度,如移动支付、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通过了解用户的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以及考虑其他外部变量,企业和开发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用户的需求和期望,从而优化技术设计和用户体验,提高用户的接受度和满意度。
综上所述,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科技接受模型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它们影响了用户对技术的接受程度。通过了解和利用这两个概念,以及考虑其他外部变量,我们可以更好地预测和引导用户对技术的接受和使用行为,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