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之Bagging:从泰坦尼克号数据集看Bagging模型在预测中的实践
2024.02.16 01:48浏览量:7简介:本文将通过使用Kaggle比赛中的泰坦尼克号数据集,介绍如何利用Bagging模型对每个人的获救情况进行预测。我们将通过代码和实例来解释Bagging模型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在实际问题中应用它。
在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中,Bagging是一种强大的集成学习方法。它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有放回的抽样,生成多个子样本,并从每个子样本中训练一个基学习器。这些基学习器随后被组合起来,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集成模型。在本文中,我们将使用Kaggle比赛中的泰坦尼克号数据集,来建立一个Bagging模型,并对每个人的获救情况进行预测。
首先,我们需要导入所需的库和数据集。我们将使用Pandas来处理数据,使用Scikit-learn来实现Bagging模型。
import pandas as pdfrom sklearn.ensemble import BaggingRegressorfrom sklearn.model_selection import train_test_splitfrom sklearn.metrics import mean_squared_error
接下来,我们加载泰坦尼克号数据集,并检查其内容。
data = pd.read_csv('titanic.csv')print(data.head())
我们看到数据集中包含了各种特征,如年龄、性别、船票等级等,以及目标变量survived,表示乘客是否幸存。
下一步,我们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我们将使用80%的数据进行训练,剩下的20%用于测试模型的性能。
X = data.drop('survived', axis=1) # 特征y = data['survived'] # 目标变量X_train, X_test, y_train, y_test = train_test_split(X, y, test_size=0.2, random_state=42)
接下来,我们将创建Bagging模型。在这里,我们设置n_estimators为10,表示使用10个子样本;max_samples为0.8,表示每个子样本包含80%的数据;max_features为1.0,表示每个特征在每个子样本中都有可能被选中;bootstrap设为True,表示使用有放回的抽样;bootstrap_features设为False,表示不进行特征的抽样。另外,我们还设置n_jobs为-1,表示使用所有可用的CPU核心进行计算。
bagging_clf = BaggingRegressor(base_estimator=None, n_estimators=10, max_samples=0.8, max_features=1.0, bootstrap=True, bootstrap_features=False, n_jobs=-1)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训练数据来拟合模型了。
bagging_clf.fit(X_train, y_train)
接下来,我们将使用测试集来评估模型的性能。在这里,我们将使用均方误差(MSE)作为评估指标。
y_pred = bagging_clf.predict(X_test)mse = mean_squared_error(y_test, y_pred)print(f'Mean Squared Error: {mse}')
可以看到,Bagging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均方误差较低,说明其对数据的预测能力较强。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使用这个模型来预测新数据中乘客的生存情况。
总结:通过使用Kaggle比赛中的泰坦尼克号数据集,我们成功地建立了一个Bagging模型来预测乘客的生存情况。Bagging模型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放回的抽样和基学习器的组合,提高了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性能。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利用这种模型来进行各种预测任务,如股票价格、房价等。需要注意的是,Bagging模型虽然强大,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并不适用。例如,当数据量较小或存在高度相关的特征时,Bagging模型可能会过拟合。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和方法。

发表评论
登录后可评论,请前往 登录 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