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R语言中的无监督聚类算法:K-means与层次聚类

作者:KAKAKA2024.03.08 19:22浏览量:17

简介:聚类分析是数据挖掘中的重要技术,用于将相似的对象分组。在R语言中,K-means和层次聚类是两种常见的无监督聚类算法。本文将介绍这两种算法的原理、应用及实践。

聚类分析是一种无监督的机器学习方法,旨在将相似的对象分组,使得同一组内的对象尽可能相似,而不同组的对象尽可能不同。在R语言中,K-means和层次聚类是两种广泛使用的聚类算法。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种算法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如何在R中实现。

一、K-means聚类算法

K-means算法是一种迭代的聚类方法,它试图将数据点划分为K个不重叠的子集(或称为聚类),使得每个数据点到其所属聚类的质心(即聚类中所有点的平均值)的距离之和最小。

原理

  1. 随机选择K个数据点作为初始的聚类中心。
  2. 将每个数据点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中心所在的聚类。
  3. 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质心。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显著变化或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

优缺点

  • 优点:简单、快速、易于实现。
  • 缺点: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敏感,可能陷入局部最优解;对噪声和异常值敏感;需要提前指定聚类数目K。

R实现

  1. # 加载数据集
  2. data <- iris[,-5] # 使用iris数据集,移除Species列
  3. # 执行K-means聚类
  4. set.seed(123) # 设置随机种子以获得可重复的结果
  5. kmeans_result <- kmeans(data, centers = 3) # 指定聚类数目为3
  6. # 查看聚类结果
  7. print(kmeans_result$cluster) # 每个数据点的聚类标签
  8. print(kmeans_result$centers) # 每个聚类的质心

二、层次聚类算法

层次聚类算法通过计算不同类别数据点间的相似度来创建一个有层次的嵌套聚类结构。它有两种主要类型:凝聚层次聚类和分裂层次聚类。

原理

  • 凝聚层次聚类:开始时将每个数据点视为一个单独的聚类,然后逐步合并距离最近的聚类,直到所有数据点都合并为一个聚类或达到预定的聚类数目。
  • 分裂层次聚类:开始时将所有数据点视为一个聚类,然后逐步将聚类分裂为更小的聚类,直到每个数据点都是一个单独的聚类或达到预定的聚类数目。

优缺点

  • 优点:能够形成层次化的聚类结构,易于解释;不需要提前指定聚类数目。
  • 缺点:计算复杂度较高,尤其是当数据量大时;对噪声和异常值敏感。

R实现

  1. # 执行层次聚类
  2. hc_result <- hclust(dist(data)) # 计算数据点之间的距离并构建层次聚类树
  3. # 绘制聚类树状图
  4. plot(hc_result)
  5. # 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截断线位置,确定聚类数目
  6. groups <- cutree(hc_result, k = 3) # 指定聚类数目为3
  7. # 查看聚类结果
  8. print(groups) # 每个数据点的聚类标签

总结

K-means和层次聚类是两种常用的无监督聚类算法,它们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K-means算法简单快速,但需要提前指定聚类数目,并且对初始聚类中心的选择和噪声数据敏感。层次聚类算法能够形成层次化的聚类结构,但计算复杂度较高,对噪声和异常值也敏感。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数据特征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

参考文献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推荐

发表评论